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主題征文——銘記歷史 致敬英雄
發布時間:2020-09-18 瀏覽次數:銘記歷史 致敬英雄
——“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”主題征文
計劃發展部 孟 超
2020年9月3日,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,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,7個花籃一字排開,擺放在象征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大型浮雕《銅墻鐵壁》前,花籃的紅色緞帶上寫著“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”。
天地英雄氣,千秋尚凜然。在14年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特別是8年全面抗戰的艱苦歲月中,千千萬萬的抗戰英雄拋頭顱、灑熱血,譜寫了感天動地、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。
——戰斗英雄張富清
1924年,張富清出生于陜西漢中洋縣。1948年3月,他成為西北野戰軍359旅718團2營6連的一名戰士,在烽煙滾滾的戰場上,每次戰斗都主動要求擔任突擊隊員。1948年6月,在壺梯山戰役中任突擊組長,攻敵碉堡,使后邊部隊順利前進;1948年7月,在東馬村帶突擊組6人,負傷不下火線,為后續部隊打下缺口;1948年9月,在臨皋負責搜索,完成截擊敵人任務。1948年11月,作為配合淮海戰役的一次重要戰役,發生在陜西蒲城的永豐之戰,戰況異常慘烈,“一夜之間換了3個營長、八個連長”。他帶領戰友,“第一個帶頭跳下了4米高的城墻”。
張富清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戰斗中英勇善戰、舍生忘死,榮立西北野戰軍特等功一次、軍一等功一次、師一等功一次、師二等功一次和團一等功一次,并被授予軍“戰斗英雄”稱號、師“戰斗英雄”稱號和“人民功臣”獎章 。
——抗戰老兵葉道清
1924年,葉道清出生于安徽省銅陵市銅陵縣。1941年,未滿17歲的他成為新四軍7師的一員,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。因政治堅定、作戰勇敢,他很快便成為皖南支隊銅大2連的6班長,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。在1943年的一次戰斗中,葉道清被敵人的炮彈炸得全身血肉模糊,右腿骨裂,昏迷了一個星期之久。許多戰友都以為他不行了,但意志堅強的他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下,幾個月后奇跡般地康復歸隊了??箲饎倮?,他所在的7師20旅被編入華東野戰軍6縱。從此,他隨部隊南征北戰,飛兵吐絲口,合圍孟良崮,鏖戰沙土集、馳騁黃淮海。孟良崮戰役中,葉道清在抓整編第74師的俘虜時,右手大拇指在肉搏中被俘虜咬斷,從此再不能伸直。
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,葉道清歷經大小戰斗無數,多次立功受獎,經歷過血與火的洗禮,是名副其實的抗戰英雄。
——“八百壯士”楊養正
近期上映的電影《八佰》講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,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與租界一河之隔的上海四行倉庫,孤軍奮戰4晝夜,誓死保衛國土不被倭寇侵占的壯烈英雄事跡,為壯聲勢,實則四百余人的隊伍對外號稱八百人。影片中,白恩飾演的楊德余(楊養正)在日軍夜襲四行倉庫時做出了打開照明燈的決定并擊退了日軍,而這段情節正是根據楊養正的自述真實還原。影片結尾還展現了幾位“八百壯士”典型人物的真實圖片和簡短經歷,楊養正也位列其中。
楊養正原名楊德余,生于1914年,祖籍湖北隨州。1937年“八一三”淞滬抗戰時,任中國軍隊第88師262旅524團1營1連1排排長,淞滬會戰后期,他在謝晉元團長的領導下,堅守四行倉庫四天五夜,在保衛戰中負傷失去左眼。1937年10月31日,部隊奉命撤入租界,被租界解除武裝,送進“孤軍營”。1941年至1942年底,楊養正先后被日軍關押在寶山營房、南京老虎橋第一模范監獄、安徽蕪湖對岸裕溪口。1943年2月,在新四軍游擊隊的幫助下順利出逃,后輾轉到重慶,“八百壯士”最后一人楊養正于2010年12月16日去世。
抗戰時期涌現了無數像張富清、葉道清、楊養正這樣的抗日英雄,75年前,他們在國家危難之際毅然從軍,為了社稷蒼生、民族大義,穿越血雨腥風,經歷烽火硝煙,他們是抗戰歷史的親歷者,也是世界和平的創造者。一寸山河一寸血,讓我們傳承信仰,銘記歷史,向英雄致敬!